视频通古代:开局盘点十大贤后长平冀大风
第486章高拱
小
大
大明隆庆朝,明穆宗庄皇帝朱载坖一共在位六年,江湖人称盖章皇帝,过渡天子,存在感非常非常低。
但这一朝却是晚明不可或缺的时代,假设没有隆庆朝拨乱反正,没有俺答封贡、隆庆开关、重视武备,整顿吏治,那等明神宗朱翊钧接手时,真不知是个什么模样。
假设没有俺答封贡,明朝与蒙古继续战争,边关连年大战,军费年年增加,国内还能安心发展吗?
假设没有隆庆开关,明朝的经济持续低迷,等到朱翊钧接手,是否还能像原来那样发动万历三大征?
同样的,假如不兴武备,像以前一样得过且过,蒙古势力真愿意坐下来和明朝谈和平吗?没有强大的武力震慑,和平在哪里?
至于吏治……这个是真的很想吐槽,谁他喵的能想到明朝从洪武朝开始对国内的严格管理之下,有一天会出现半无政府状态?
内阁成员三两个,六部尚书不满员,地方府县常缺官,知道的都知道这是明朝万历年间,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哪个架空时代呢?
假设张璁、高拱、张居正没有着手整顿吏治,那等朱翊钧这个超级懒虫接手,那完了!
要打仗?朝廷兵部尚书,已经几年没人了!
要用钱?不好意思,户部尚书还没安排!
要抓人?抱歉哈,刑部尚书空了好几年了?
造孽啊~!
朱元璋:……什么叫惊喜?
朱棣@朱元璋:爹,这也跟惊喜扯不上啊!
朱元璋@朱棣:这不是你燕王一脉给咱的惊喜?啊~?(* ̄
或许有人会觉得这很丢面子,毕竟网传大明不议和,高拱这行为不是把明朝的面子扔地上踩吗?
但话说回来,如果崇祯朱由检能像高拱看齐,跟李自成、张献忠、皇太极任意一方先谈和,然后集中力量剿灭另一方的话,局势是不是会不同呢?
再说了,虽然议和,但高拱却没有忘记振兴武备,戚继光守蓟州,李成梁镇辽东,王崇古、谭纶、马芳等边帅为什么能这么安心练兵备战,不就是高拱以及继任的张居正重视武备吗?
议和之后不思振兴武备,那是宋真宗、宋钦宗,高拱显然跟他们不是同路人。
老实说,看明朝崇祯朝的历史,经常会觉得崇祯死要面子活受罪,诚然君王死社稷什么的对比那些弃城而逃的皇帝显得很有骨气。
但假如有更好的选择,假如能把面子稍微放一放,局势是否会不一样呢?骨气很重要,但谁说有骨气的同时不能保证实惠呢?
拿面子换存亡时间,换生存空间,他不行吗?
议和但不割地、不赔款的前提下,为什么不能搞?
扯远了,说回俺答封贡的成果,从俺答封贡后,明朝与蒙古之间两百多年的战争基本结束。
从后面的万历、天启甚至于崇祯朝来看,蒙古跟明朝已然没有发生啥大规模战争了,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宁夏之役得算。
以政治手段获取几十年和平,明朝也没有因此损失啥,这显然就是高拱的政绩了,就凭这一点,谈迁在《国榷》中说他不失为社稷臣,我就非常认同。
除了俺答封贡外,高拱、张居正还在明朝内部大搞清丈土地、试行一条鞭法。
这个早在嘉靖初年,就由桂鄂提出,并在一些局部地区试行过的法子,终于在隆庆朝更进一步。
高拱主要目标是对赋役不均最为严重的苏、松、常、镇等地区进行清丈,均官民田粮。
隆庆二年,江西巡抚刘光济奏行一条鞭法,翌年,应天巡抚海瑞将均徭均费等银,不分银力二差,俱一条鞭征银,在官听候支解,使苏、松等地早已实施的一条鞭法更趋完备。
提起一条鞭法,海瑞可是老兴奋了,这位的遗憾大概就是没有一个内阁首辅、皇帝支持他复起朱元璋的《大诰》了!
贪污六十两就死,这个在其他官员看来非常丧心病狂的律令,海瑞可是喜欢得紧。
奈何,没人敢重启这条法令,毕竟这条法令在官员们看来跟自己挥刀砍自己没啥区别,也就海瑞这个没啥钱财欲望的人非常喜欢。
说回一条鞭法,这法子说简单点就是去繁就简,把那些杂七杂八的赋税全部合并,一律征收银两。
至于原本该由百姓承担的徭役,则从征收的银两里面扣除,由官府统一雇人服役。
除了苏、松、杭、嘉、湖等地负担的供应宫廷的漕粮外,全国的田赋一律改收折色银两。
且由百姓收集,百姓押送改为官府收集官府押送,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,出现了摊丁入亩和赋役货币化的趋向。
一条鞭法,法子是好法子,但后期缺乏严厉的监管外,这法子其实也崩了,所谓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。
再好的政策,要是缺了监督,那也只是为官绅谋福,实惠到不了百姓手里。
比如明初朱元璋设立的粮长制度,皇权下乡又如何,别看粮长区区一个芝麻官,但人家同样敢贪污受贿。
毕竟有些人,一旦手里有点权力那就已经打心里觉得自己跟普通人不一样了,看人都是俯视,鼻孔朝天,权力无边。
可惜,封建社会这些明君名臣们,多数眼睛只盯着那些大官大人物,却往往忽略了这些地方上的害虫、苍蝇。
但这一朝却是晚明不可或缺的时代,假设没有隆庆朝拨乱反正,没有俺答封贡、隆庆开关、重视武备,整顿吏治,那等明神宗朱翊钧接手时,真不知是个什么模样。
假设没有俺答封贡,明朝与蒙古继续战争,边关连年大战,军费年年增加,国内还能安心发展吗?
假设没有隆庆开关,明朝的经济持续低迷,等到朱翊钧接手,是否还能像原来那样发动万历三大征?
同样的,假如不兴武备,像以前一样得过且过,蒙古势力真愿意坐下来和明朝谈和平吗?没有强大的武力震慑,和平在哪里?
至于吏治……这个是真的很想吐槽,谁他喵的能想到明朝从洪武朝开始对国内的严格管理之下,有一天会出现半无政府状态?
内阁成员三两个,六部尚书不满员,地方府县常缺官,知道的都知道这是明朝万历年间,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哪个架空时代呢?
假设张璁、高拱、张居正没有着手整顿吏治,那等朱翊钧这个超级懒虫接手,那完了!
要打仗?朝廷兵部尚书,已经几年没人了!
要用钱?不好意思,户部尚书还没安排!
要抓人?抱歉哈,刑部尚书空了好几年了?
造孽啊~!
朱元璋:……什么叫惊喜?
朱棣@朱元璋:爹,这也跟惊喜扯不上啊!
朱元璋@朱棣:这不是你燕王一脉给咱的惊喜?啊~?(* ̄
或许有人会觉得这很丢面子,毕竟网传大明不议和,高拱这行为不是把明朝的面子扔地上踩吗?
但话说回来,如果崇祯朱由检能像高拱看齐,跟李自成、张献忠、皇太极任意一方先谈和,然后集中力量剿灭另一方的话,局势是不是会不同呢?
再说了,虽然议和,但高拱却没有忘记振兴武备,戚继光守蓟州,李成梁镇辽东,王崇古、谭纶、马芳等边帅为什么能这么安心练兵备战,不就是高拱以及继任的张居正重视武备吗?
议和之后不思振兴武备,那是宋真宗、宋钦宗,高拱显然跟他们不是同路人。
老实说,看明朝崇祯朝的历史,经常会觉得崇祯死要面子活受罪,诚然君王死社稷什么的对比那些弃城而逃的皇帝显得很有骨气。
但假如有更好的选择,假如能把面子稍微放一放,局势是否会不一样呢?骨气很重要,但谁说有骨气的同时不能保证实惠呢?
拿面子换存亡时间,换生存空间,他不行吗?
议和但不割地、不赔款的前提下,为什么不能搞?
扯远了,说回俺答封贡的成果,从俺答封贡后,明朝与蒙古之间两百多年的战争基本结束。
从后面的万历、天启甚至于崇祯朝来看,蒙古跟明朝已然没有发生啥大规模战争了,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宁夏之役得算。
以政治手段获取几十年和平,明朝也没有因此损失啥,这显然就是高拱的政绩了,就凭这一点,谈迁在《国榷》中说他不失为社稷臣,我就非常认同。
除了俺答封贡外,高拱、张居正还在明朝内部大搞清丈土地、试行一条鞭法。
这个早在嘉靖初年,就由桂鄂提出,并在一些局部地区试行过的法子,终于在隆庆朝更进一步。
高拱主要目标是对赋役不均最为严重的苏、松、常、镇等地区进行清丈,均官民田粮。
隆庆二年,江西巡抚刘光济奏行一条鞭法,翌年,应天巡抚海瑞将均徭均费等银,不分银力二差,俱一条鞭征银,在官听候支解,使苏、松等地早已实施的一条鞭法更趋完备。
提起一条鞭法,海瑞可是老兴奋了,这位的遗憾大概就是没有一个内阁首辅、皇帝支持他复起朱元璋的《大诰》了!
贪污六十两就死,这个在其他官员看来非常丧心病狂的律令,海瑞可是喜欢得紧。
奈何,没人敢重启这条法令,毕竟这条法令在官员们看来跟自己挥刀砍自己没啥区别,也就海瑞这个没啥钱财欲望的人非常喜欢。
说回一条鞭法,这法子说简单点就是去繁就简,把那些杂七杂八的赋税全部合并,一律征收银两。
至于原本该由百姓承担的徭役,则从征收的银两里面扣除,由官府统一雇人服役。
除了苏、松、杭、嘉、湖等地负担的供应宫廷的漕粮外,全国的田赋一律改收折色银两。
且由百姓收集,百姓押送改为官府收集官府押送,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,出现了摊丁入亩和赋役货币化的趋向。
一条鞭法,法子是好法子,但后期缺乏严厉的监管外,这法子其实也崩了,所谓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。
再好的政策,要是缺了监督,那也只是为官绅谋福,实惠到不了百姓手里。
比如明初朱元璋设立的粮长制度,皇权下乡又如何,别看粮长区区一个芝麻官,但人家同样敢贪污受贿。
毕竟有些人,一旦手里有点权力那就已经打心里觉得自己跟普通人不一样了,看人都是俯视,鼻孔朝天,权力无边。
可惜,封建社会这些明君名臣们,多数眼睛只盯着那些大官大人物,却往往忽略了这些地方上的害虫、苍蝇。